www.shdf.gov.cn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工作专题 >> 经验交流
经验交流
四川:加强“扫黄打非”快速反应机制建设
2017-09-21   浏览次数: 次    [ ]


近年来,四川省加快推进高清四川、智慧广电建设,在有条件的地区,市(村)民不仅在家能够看高清电视,而且手持遥控器,足不出户就可以将发现的扫黄打非新情报,通过电视遥控器一键报警。及时报警后,快速启动核查机制,可以迅速了解、准确处置基层扫黄打非发现的新问题,从而有效避免非法出版物的传播蔓延。

一是搭建互动平台,实现一键报警有时就潜伏在每个人身边,执法人员处理得了,却不容易发现;群众容易发现,发现了却处理不了。针对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的现实状况,四川省着力在提高”“发现能力、处置能力上下功夫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搭建了一键报警的互动型平台,利用现有电视网络,将一键扫黄打非植入电视开机主页菜单,村民在家的电视上就可实现一键报警,报警后由网格员进行核实处理。成都市温江区依托雪亮工程,在一键报警中植入扫黄打非菜单,在村民家的电视上实现报警功能。成都市彭州市利用文旅平台后台管理系统和架设在各镇、村(社区)辖区不同点位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和电视机顶盒,构建起互联互通的立体化社会防控体系,将居民家中的电视机顶盒与周边最近的视频探头联网,群众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一键报警。目前,目前全省536个乡镇、4000多个村将扫黄打非工作内容融入雪亮工程,已有4000多个村的群众,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一键报警。有条件的城镇社区还为网格员配备了e通讯、e社区等手持终端,方便网格员报警,并第一时间采集视频、图片等线索,提升了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的信息化水平。

二是及时响应处置,上下无缝联动。发现的新线索,只有得到及时有效核查处置,才能实施精准打击。四川省全面实施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网格化管理,建立完善了双向四步五台账的运行机制,落实建立了网格管控点位、网格员巡查登记、工作站受理登记、办公室受理登记、相关部门处置反馈五本台账,确保了基层扫黄打非的高效有序运转。网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宣传、市场巡查、线索上报,发现问题,按村(社区)、乡镇(街道)、县(区)逐级上报处置,并及时反馈,使”“无处藏身。同时,在乡镇(街道)建立了以乡镇(街道)党委书记为主任的扫黄打非工作办公室,在村(社区)建立了以村(社区)党支部书记为站长的扫黄打非工作站,并按照辖区定界、无缝衔接、全面覆盖的原则,在城镇以400500户为标准,在农村以村组为单元,划分基层扫黄打非管理网格,将辖区内的企业、学校、书店、网吧等重点场所和车站、码头、闹市广场、交易市场、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、流动性大的重点部位一网揽尽,将扫黄打非涉及的单位、机构、场所、人员等纳入了网格化管理。在全省城乡共划分扫黄打非网格52264个,配备网格管理员50772人,构建起了县(市、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网格四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,把扫黄打非工作责任扎根在了网格、落实在了基层,努力确保小事不出、中事不出乡、大事不出县,守护基层文化信息安全。2017年以来,四川省还积极开展示范网格创建,在全省建设了100个示范网格。

三是首尾双向延伸,有效净化市场。四川省基层扫黄打非”“一健报警做法,使扫黄打非进了村、入了户,向基层、向一线得到广泛延伸,让群众成为了扫黄打非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,大大地增加了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的有生力量。同时,建立起了畅通高效的基层扫黄打非信息传输反馈渠道,从一键报警获得的相关信息,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走街串巷的游商摊点,还成为了不少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,有利于执法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不断净化全省出版物市场和网络文化环境。目前,城乡,进村入户、走街串巷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摊点大幅度减少,全省出版物市场环境大大改善。四川省的现实做法,接受了北京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的调研考察,得到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的肯定。2017年前8个月,全省查处各类案件357起,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3万余件,取缔关闭网站560多个,处置网络有害信息1.3万余条,得到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第9督查组来川督查时的充分肯定。